人力資源
【員工分享】讓“塞罕壩精神”成為我們工作動力的源泉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
發布日期:2022-01-13 |
作者:myfox |
分享:
|
前些天看了一部由巨興茂導演的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青春》讓我了解到“塞罕壩精神”。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專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當時,為減少沙塵暴危害,黨中央和國務院指定林業部牽頭,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防風阻沙蓄水源。幾代人在“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激勵指引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里,在荒漠上營造起萬頃林海,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實現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
全劇最讓我感動的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當時那是國家高級技術人才,他們甘愿放棄優厚待遇,來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沙地荒原——塞罕壩,開起他們人工造林事業。當時的塞罕壩生存條件極其惡劣,沒有住房,他們就搭地窨子,特別是到了冬季白毛風一刮,大雪封壩,這里就成了與世隔絕的無人區,壩下的物資運不上來,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寒冷與孤寂,更重要的是他們要面對生死的考驗,糧食在六十年代本就短缺,壩上的食物根本就抗不了幾天,自救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壩下了林業局取得聯系,面對過膝的積雪,人的體力根本無法支撐到下壩,生死的考驗就擺在面前,他們想過留下遺言,但他們卻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熱愛祖國,更熱愛他們的事業,他們是一群有理想的和堅定信念的年輕人。主人公馮程同志常常朗誦的一首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荒漠化嚴重的塞罕壩植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地苗圃的樹苗移植到壩上根本就活不了,為了克服這一問題,他們決定自建試驗苗圃,在試驗苗圃培育可以適應當地氣候的樹苗。一個植樹季就是一年,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站起來,就連當時蘇聯著名林業專家都給塞罕壩下了定論,這里是不可能種活樹的,但他們沒有氣餒,因為原來的塞罕壩是清朝的木蘭圍場,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他們這群人堅信這里是可以種活樹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經過一年年的不斷的反復試驗,最終,他們成功地培育出了可以適應在塞罕壩生長的樹苗,但又一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實驗苗圃的樹苗出苗率太低,根本無法滿足機械化造林的需求,又一技術瓶頸擺在了這群年輕人面前,創新精神就是工作動力源泉,在不斷汲取失敗教訓的同時他們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提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膽想法,實行全光育苗,這有悖植物生長規律,但像極了當時塞罕壩自然生長環境,在這樣理論體系指導下,他們成功的實現從原來出苗率不足20%一下子提升到了90%以上的喜人人成績,他們成功了!
我想造林抗風沙,保衛首都北京城事業能激勵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為之奉獻無悔最美青春,同樣我們的發展民族醫藥產業也更能,更值得一代又一代好醫生人發揚“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為之奉獻無悔最美青春。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山西好醫生 安樹平)
相關新聞
2016-12-27
【員工分享】一位基層班組長的工作感想
2014-02-22
工作是一種態度
2024-04-09
【員工分享】為其增景添色,增色添香——地之篇
2025-05-19
山水為伴,凝聚同行
2018-10-30
【員工分享】好醫生生活趣事
2016-08-22
老峨山爬山拓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