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中國人都愿意用中國制造的藥品,中國人都放心使用中國制造的藥品,中國制造的藥品暢銷全世界,讓外國朋友能從排斥到接受,從相信到崇拜我們中國的優質中藥。”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帶領好醫生藥業心無旁騖,30年來持之以恒做一件事:以好藥材做好藥,以仁者的智慧和胸懷執著打造中國中醫藥金字招牌。
踐行工匠精神
保證中藥質量
耿福能出生于有“川西南中草藥寶庫”美稱的涼山州,十歲那年便和父親、兄長進陽糯雪山采大黃,對中草藥非常熟悉。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耿福能開始利用教書的空閑時間開了一個藥材收購門市部。面對當時加速改革開放的大好局勢,耿福能再三考慮后,決定響應時代的號召,毅然決然地辭去穩定的教師工作,下海經商。
在經營藥材收購門市部時,耿福能便發現由于傳統的中藥材大多是農戶采集野生或者自行種植養殖的,無論是種植養殖條件、種源培育、有效成分控制,還是炮制加工等方面均無法保證中藥材的質量。辭職經商后,耿福能供貨的一些藥廠有時會用藥品抵款,他便開始銷售藥品。但是由于廠家的藥品質量良莠不齊,耿福能常常因為藥品的質量不過關而蒙受損失。面對這樣的現實,耿福能更加深刻意識到醫藥行業的核心在于“關注療效,關注質量”,于是耿福能決定收購藥廠自己制藥,嚴格把握藥品質量,減小藥品銷售的風險,改變“很多中醫的口碑‘毀’在中藥質量上的現狀”。耿福能進一步解釋道:“‘中醫毀于中藥’這個說法并不是危言聳聽。開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藥不行,吃了沒效果,那中醫就毀了。”
在全球化進程下,好醫生制藥集團的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在美國注冊時,美國FDA的官員和美國同行對藥材質量提出了種種質疑:中藥質量如何控制,穩定性、可重復性如何保證?每個批次的藥材質量是否一樣?經過中藥材走進國際市場的實踐,耿福能已經意識到慣于使用西藥的國外市場對中藥的不信任:中藥的復合成分與西藥單一分子結構不同,因此難以回答“為什么有效?”、“什么成分有效?”這些問題來讓人對中藥放心。
西藥的優勢在于標準化生產模式嚴格控制了西藥的質量,因此中藥要走進國際市場也必須進行嚴格的生產把控。對中藥材非常熟稔的耿福能認為嚴格把控中成藥的質量,需要從種植開始。耿福能認為中成藥質量問題不僅僅是單個產品或單個企業面臨的問題,而是中醫藥走進國際市場的大問題。只有解決這個難題,中醫藥產業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針對中藥的標準化生產,耿福能提出了“第一車間”概念,建立環境穩定可控的藥材種植基地是實現標準化生產的前提。這樣,中藥質量可以在現有技術的操控下進行控制,并能進行可重復性操作。如今,好醫生建設了很多基地,制藥用的主要原材料都實現了標準化種植養殖,比如美洲大蠊。美洲大蠊是一種昆蟲,好醫生發明了一種“孤島養殖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從溫度控制到飼料選配,完全工廠化流程。同時,好醫生一直堅持對美洲大蠊進行基因測序及后續研究,希望用化藥的方法證明中藥的有效性,找到有效成分,實現產品質量的全面升級。目前,好醫生制藥集團建立了4 個GAP 標準的美洲大蠊、附子、天麻、大黃等中藥材種養殖基地,其中美洲大蠊養殖基地是國內首家通過GAP認證的昆蟲類中藥材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總的來說,種植環節形成好的質量,并能堅持處方標準、工藝流程標準、檢測標準“三標合一”的制藥標準,中醫藥的世界化是沒有問題的。

好醫生藥業集團藥品生產車間
對于好醫生今天的發展,耿福能認為:“好醫生可以說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1995年我收購了第一家藥廠,當時沒有遠大的計劃和設想,每一步都是根據社會、市場的需要進行。藥品市場魚龍混雜,堅持品質做好藥,有了口碑,自然越做越好。”正是耿福能懷著仁者之勇下海經商,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解決醫藥行業的難題,最終才促成好醫生制藥集團今日的生機勃勃。
建立“第一車間”
實現全面質量管理
對于中藥材質量問題,國家食藥監局已經加大了質量監控力度,但是質量安全事故仍然高發,安全隱患仍然很大。根據自己在中藥材質量上一步步的實踐經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耿福能在兩會上建議:建立中國中成藥的“第一車間”。如果我們的中成藥原料存在不穩定因素,全面質量管理就難以實現,故建議進行中藥材種植條件資源普查,國家建立可以種植中藥材地塊數據庫和中藥的“第一車間”。同時制定實施各中藥材種養殖標準、建立中藥材種養殖基地集散地以取代農貿市場交易,多方面從藥材源頭保證中藥材的質量。
除了分享自己建立“第一車間”的經驗,耿福能還表示,好醫生藥業集團依舊注重自身的科研創新。好醫生藥業集團目前建立了一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擁有兩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是四川省創新型企業;建立了三州地區唯一的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團公司已成立了好醫生德國公司和加拿大J.N.D公司,石榴濃縮汁、抗感顆粒等產品已進入歐美市場。公司還與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大理學院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平臺,成為企業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耿福能說:“有了科研創新的支撐,企業發展的底氣就足了。”據介紹,好醫生藥業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投入研發,一直非常重視企業的科研實力培養。企業有各類專業研發人員100 余人,研發團隊中博士碩士就有一半以上。耿福能繼續介紹說:“醫藥的創新創制是制藥企業的核心動力,我們只有做更高療效的好藥,才能把真真正正的健康帶給大眾。”
目前,好醫生藥業集團已經形成了“醫、康、養一體化”的產業布局,做小綜合,大專科,同時,匯集民族、傳統的醫療優勢,比如火療、湯療、針灸等,以傳統醫學為基礎,治療疾病,減少抗生素使用。利用集團在基層2000多個縣辦事處的優勢,好醫生開始從基層診所布局,把醫康養一體化的連鎖診所做起來。耿福能特別關注養老問題,面對中國現在逐漸老齡化的現狀,他認為中醫和民族醫學特別適合醫康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并準備將老年人常見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壓等開始重點研究。他認為,這樣著眼中國現實醫療狀況的研究更加容易適應中國市場的需要,使中國本土更真切感受中醫的魅力和功用。
談及在中醫藥行業三十年的堅持,耿福能憧憬地說道:“我有一個夢想,中國人都愿意用中國制造的藥品,中國人都放心使用中國制造的藥品,中國制造的藥品暢銷全世界,讓外國朋友能從排斥到接受,從相信到崇拜我們中國的優質中藥。”耿福能不僅是這樣繪畫著藍圖,而且也用實際行動為著美好的愿景添磚加瓦。
投身公益事業
履行企業責任
好醫生藥業集團一直堅持著“做好人,制好藥”,“做好人”是先于“制好藥”的。好醫生集團將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盡自己的力量為社會積極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好醫生的慈善分三類:第一類是直接投入物力財力進行賑災扶貧;第二類是為學校提供教學物資、助學金、獎學金,激勵醫學及生物科學相關專業學生努力學習,為醫藥科學做出更大的貢獻;第三類是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將中藥種植與扶貧相結合。
直接投入物力財力賑災扶貧,是好醫生表現仁者愛人最基礎的方式。每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好醫生都會盡自己所能盡量地捐錢捐物。2008年“5·12”大地震,在自身損失達2711萬元的情況下,好醫生集團仍向災區捐贈了430余萬元的救災藥品和物資;向安縣雎水中學捐贈衣物棉被30萬元及部分現金;向抗震救災部門官兵捐贈石榴飲品等物資;將二期廠房無償提供給安縣中學和秀水中學復課使用,延后自身生產建設。

好醫生攀西藥業公司實景圖
好醫生集團為貧困地區的學校提供教學物資,為大學提供獎學金的公益方式不僅與好醫生醫藥集團一貫履行社會責任的形象相符,也與好醫生集團一直重視醫藥的科研學術投入相關。重視教育,重視科研,為今后的發展都貢獻出了極大的潛力。
好醫生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政策,改變以往安慰式的扶貧、表演式的扶貧,而是針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的產業扶貧。耿福能進行了中藥種植精準扶貧,并獲得了成功。今年2月,耿福能去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作調研,火燈村在種植附子之后,原來總計20多戶特困戶,現在只有6戶算得上特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年。同時,好醫生還投資建設了國家附子GMP飲片生產廠,形成完整附子產業鏈運作,保證附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中藥材產業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舉措,由政府引導、平臺搭建,企業參與實施產業項目推進,既發展了民族醫藥產業,也為高海拔地區、貧困地區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產業致富路。現在,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已經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附子種植加工基地,并為當地農戶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耿福能已將多年實踐成功的附子產業項目向涼山州的越西縣、冕寧縣等地區擴展,現已在6個鄉試種了1000畝,輻射2000畝。貧困戶參與積極,扶貧效果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