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16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包括163項工業類項目、50項農林牧業類項目、25項醫療衛生類項目、18項軟科學、計量標準類項目和2項基礎理論類項目,領域分布和去年大體相當。
然而,和往年相比,研發牽頭或參與單位構成,項目合作方式都有所變化。梳理這些變化,不僅能揭示獲獎項目成功的重要原因,還能發現我省科技創新的“新風向”。
變化一
企業牽頭項目超過半數
市場導向加速科技與市場的融合進程,讓科技創新綻放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細看獲獎名單“主要完成單位”一欄,會發現不少排第一的名字是某某公司——今年獲獎項目第一完成單位是企 業 的 達 136 項 ,占 總 量52.7%;第一完成單位是高校的有77項,占29.8%,其余為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相較于往年,第一完成單位是企業的項目數有所增長。
如果將范圍從企業牽頭擴大到企業參與,上述趨勢更為明顯。企業牽頭或參與項目占總量70.9%,比上一年度提高12.3%。
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為科技創新帶來鮮明的市場導向。
由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 司 牽 頭 的 一 等 獎 項 目“ZJ90DBS人工島鉆機研制”,就緣起于一份來自波斯灣的訂單。“阿聯酋客戶發現水下9000米有油氣資源,但沒有能鉆那么深的設備,就找到了我們。”宏華產品研究所主任鄔柯介紹,以客戶需求為動力,研發方才敢于投入大量資源——其研發耗時長達2年,比普通鉆機多了1倍,最終做出全國首個突破9000米鉆深的人工島鉆機。
市場導向加速科技與市場的融合進程,讓科技創新綻放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很少人會想到,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曾葆青牽頭的一等獎項目“新一代高效微波源及微波能應用關鍵技術”,脫胎于乏人問津的微波能研究。“和團隊研究了十多年,也嘗試了如微波等離子體、微波化學……都沒能真正用起來。”曾葆青介紹,直到與美的等企業合作后才有了明確方向——微波爐。新技術使微波爐尺寸變小、變輕,加熱更均勻,且電壓從幾千伏降至對人體無害的40伏以下。如今該技術已在20余家企業推廣應用,近3年銷售額逾200億元。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據不完全統計,258項獲獎項目應用轉化取得新增利稅逾2400億元。
變化二
產學研協同成合作主流
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并且產學研協同不僅限于“共同研發”,它的內涵在不斷擴展
在科技創新工作日趨復雜的今天,多數獲獎項目選擇了合作——由兩家及兩家以上單位協同完成的項目有180項,占比達69.8%。而產學研協同創新,則成為合作的主流。由高校、院所和企業聯合完成的獲獎項目有116項,占聯合研發項目的64.4%,保持了穩步增長態勢。
產學研協同,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一等獎項目“中藥大品種康復新液系統創新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就是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合作誕生的成果。企業相關負責人沈詠梅表示,三家優勢互補、分工明確:企業接近市場,把關項目最終目標、臨床研究等;成都中醫藥大學依托技術積淀負責藥效物質成分研究、生產指導;四川大學則憑借相關人才和設備,給作為原料的入藥昆蟲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促進種源鑒定優化、防止退化等,“少了一家,事情都干不成。”
從獲獎項目中可見,產學研協同不僅限于“共同研發”,它的內涵在不斷擴展。
對于一等獎項目“高地應力隧道穩定性與地質災害防治”,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孟陸波笑言獎狀有一半要歸于20余家合作企業——雖然他們并不屬于研發單位。這是因為上述技術之所以能為高地應力隧道的地災防治提供全套解決方案,是基于與企業的廣泛互動。“與企業合作,我們邊研發、他們邊試用,同時不斷反饋效果和新問題,倒逼我們不斷改進。”
值得注意的是,各級政府項目支持,成為頂尖科技成果出爐的重要支撐力量。獲獎項目中,國家、省部級計劃項目達158項,占61.2%。